浙江普陀山,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、著名的觀世音菩薩(又稱觀音大士、慈航真人、觀音佛祖、觀音媽)道場祖庭,素有「海天佛國」、「南海聖境」之稱。全山最古老的寺院是普濟寺,最大的地標是總高33米的南海觀音大佛。普陀山四面環海,被譽為「第一人間清靜地」。
普陀山昔日名為「梅岑山」,猶如一顆明珠鑲嵌於東海之濱,自古以來便是中國、日本、高麗、新羅等國海上往來的重要驛站,風帆往來,絡繹不絕。
唐宣宗大中十二年(西元858年),日本臨繼宗高僧慧鍔,懷揣虔誠之心,第三次踏上唐土,自山西五臺山恭請觀音聖像歸國。途經普陀時,狂風驟起,海面上,數百朵鐵蓮花傲然綻放,阻擋了前行的航程。慧鍔雖屢試破浪,船帆仍巋然不動。夜幕降臨,夢境之中,一僧飄然而至,輕聲道:「汝若將聖像安於吾山,必賜順風相送。」慧鍔遂虔誠祈禱,若觀世音菩薩不願東渡日本,便在此地建寺供奉。語畢,鐵蓮花瞬間消散,船隨風至普陀山下潮音洞,觀音聖像莊嚴安置於洞側,世人尊稱其為「不肯去觀音」,梅岑山也自此更名為普陀山(意即東方普陀洛迦山)。
其後,島上張氏居民捐宅,供奉此「不肯去觀音」,開啟了普陀山供奉觀音的輝煌篇章。後梁貞明二年(西元916年),在張氏宅址正式建「不肯去觀音院」(即今「普濟寺」),成為普陀山最早的寺院。清康熙三十八年(西元1699年),康熙皇帝御賜匾額「普濟群靈」,自此「不肯去觀音院」更名為「普濟寺」,又名「前寺」,朝拜者絡繹不絕,終使普陀山躋身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列,並隨著唐宋後佛教與道教的相互交融,觀世音菩薩也成了道教的「觀音大士」、「慈航真人」,廣受信徒敬仰。
親臨普陀者,無不為其震撼。那座巍然矗立、33米高的南海觀音銅像,身形偉岸,氣勢磅礴,宛如山峰屹立,又似海浪翻騰,仿佛能洞察世間一切悲歡離合。
然而,觀音大士慈悲為懷,面朝東海,為何被尊稱為南海觀音?
這歷史得追溯到元朝。元朝疆域遼闊,如一幅壯麗的畫卷鋪展,北抵西伯利亞冰雪,西達東歐平原,以南廣袤海域,皆被賦予了南海之名。歲月流轉,明朝更迭,這片碧波蕩漾的海域方始更名為東海,留下了一段歷史佳話。
再言佛經,將世間分為四大部洲,猶如四象守護。而觀音大士的修行聖地,就位於南贍部洲,佛經有載,南贍部洲有一神秘島嶼,名曰布達洛迦那,遠離塵囂,宛如世外桃源,正是菩薩潛心修行之道場。
一千多年來,普陀山被尊稱為觀世音菩薩道場祖庭,承載著無盡的信仰與敬仰,而今天,全臺灣各大寺廟(無論佛道教)供奉的觀世音菩薩,皆是源自普陀山觀世音菩薩道場祖庭分靈,並於明清時期自閩粵地區(福建、廣東地區)傳入臺灣。臺灣民間信仰多稱觀世音菩薩為「觀音佛祖」、「觀音媽」。
普陀山觀世音菩薩道場,它猶如一盞明燈,在茫茫人海中,照亮人們前行的十方道路。